酒,是美味佳酿,亦是治病良药
本栏目由康复杂志社与上海市执业药师协会科普专业委员会联合推出。
酒是美味佳酿,亦是治病良药。酒剂是我国应用最早的中药传统剂型之一。
从古代“醫”字,即从“酉”(酒)也,就可看出,“医”、“酒”已结下了不解之缘。
据我国最早的医药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汤液醪醴论篇》,专论了汤液醪醴的制法和作用等内容。“醪醴”就是指治病的药酒。
药酒可以起到补气益血、温肾壮阳、滋阴填精、强筋健骨等作用。
酒,“百药之长”
酒,有“百药之长”之说,是因其善行药势而达于脏腑、四肢百骸之性,具有活血、止痛、散寒、助阳的功效。适量饮酒有一定的滋补作用。
酒剂又名药酒,系指药材用蒸馏酒浸提成分而制得的澄清液体剂型,可内服,亦可外用。
酒,本身具有辛甘大热,能散寒、行血通络,作为提取溶媒有利于有效成分浸出,且具有易于分散、助长药效之特性。
与药膳、中药代茶饮相比,药酒可以充分地发挥药和酒的优势,酒得药势、药得酒力,把药材的有效成分充分释放出来。
所以,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散瘀止痛等方剂常制成酒剂。
酒剂的制备简便,剂量较小,服用方便,且不易霉变,易于保存。
如今用以制药的有黄酒、白酒两大类,主要成分为乙醇,同时含有酯类、有机酸类等物质。
传统浸药多用白酒,炙药多用黄酒。
白酒,使药物有效成分易溶于其中
白酒亦称烧酒,至元代始有应用。据《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
白酒药用强调制应为无灰酒,即制造时不加石灰的酒。古人在酒内加石灰以防酒变酸,但饮此酒后人易聚痰,所以药用须无灰酒。
白酒为米、麦、黍、薯类、高粱等用曲酿制并经蒸馏而成,含乙醇(50%~60%)和水,尚含有机酸、糖类、酯类、氨基酸、醛类等成分。
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如生物碱及盐类、苷类、鞣质、有机酸、挥发油、树脂、糖类及部分色素(叶绿素、叶黄素)等皆易溶于酒。
此外,酒还能提高某些无机成分的溶解度,如酒可以和植物体内的一些无机成分(MgCl2、CaCl2等)形成结晶状的分子化合物,称结晶醇。结晶醇易溶于水,可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动物的腥膻气味为三甲胺类等成分,酒制时此类成分可随酒挥发而除去。酒中含有酯类等醇香物质,可以矫味矫臭。
黄酒,缓和纠偏药性,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黄酒为米、麦、黍等用曲酿制而成,含乙醇(15%~20%),尚含糖类、酯类、氨基酸、矿物质等。
黄酒多用于中药炮制的炙、蒸、煮的辅料,主要起到缓和药性以纠其偏性,调整药物归经以加强作用,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等。
常用酒制的药物有黄芩、黄连、大黄、白芍、续断、当归、丹参、川芎、金钱白花蛇、乌梢蛇等。
古法制酒剂大多以冷浸法、煎煮法和药酿法制成。
经明清两代改良,现代的酒剂制作工艺不仅完善了冷浸法、药酿法,还增加了渗漉法、回流法等多种提取方法,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浸出效率。
内服酒剂应以谷类酒为溶剂,家庭配制则以冷浸法最为简便。
药师提醒:药酒并非人人可饮
药酒如不经过中医师辨证,或药材配制不当,或盲目跟从、过量饮用,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痛风患者、有消化性溃疡、酒精过敏者、儿童、孕妇、心脏病及高血压患者等都是不适合饮用药酒。
另外,在服用头孢类、镇静催眠类、降压药、降糖药、抗抑郁药、解热镇痛剂类、治疗关节炎类等药物时,也不可服用药酒。
文 | 何琳
上海市黄浦区香山中医医院副主任药师
特约编辑 | 杨骏、石浩强
编辑 | 周霄
审核 | 叶海霞
监制 | 李文井
医学支持| 上海市执业药师协会科普专业委员会
往期回顾
原标题:《酒,是美味佳酿,亦是治病良药》
裸瓶酒,光瓶酒,口粮酒,茅台镇好酒,好酒,美酒,真酒,酱香型白酒,裸瓶酱酒,好酒推荐,纯粮酒,中国十大品牌白酒,贵州白酒,品牌白酒招商加盟,国民口粮酒,品牌亲民酒,十大品牌裸瓶酒,十大品牌光瓶酒,十大品牌口粮酒,全民口粮酒,品牌连锁店加盟,品牌烟酒专卖店,大师甄选茅台镇裸瓶酱酒,泽轩皓月